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改革方案
日期:2020-01-01 15:52:14  发布人:dzb  浏览量:68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改革方案

 

经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三日第二届五次教代会暨一届五次工代会审议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的部署,为率先把学院建成上海市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制定学院综合改革方案。

 

一、改革的基础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1993年建校以来,坚持“立德树人、公益办学、提升内涵、追求卓越”的基本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准确办学定位、清晰发展目标,不断加快创新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与办学特色。

(一)具备公益性办学的比较优势

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公益办学的基本理念,一贯坚持公益性办学方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认真贯彻、实行教育公益政策。资助困难学生,减免中西部学生学费等公益资助方面位居同类院校之首;积极参与教育事业的公益活动,相比同类院校我院居于领先地位。

(二)地处嘉定区国际汽车城的地缘优势

学院地处嘉定工业重镇,嘉定区是国际知名的汽车城,是上海的科技卫星城,上百家企业对人才的实地培训和就业需求是学院发展可资利用的地域资源。十多年来,学院为嘉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技能合格人才,专业发展与嘉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越来越紧密。

(三)形成“一体两翼”专业发展的布局优势

学院历时二十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具有工商特色、在上海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以工为主、文商两翼”共同发展的“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这种布局既符合上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导向。目前已初步打造出5个特色专业群、市级精品课程7门。

(四)努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渠道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优势

近两年,学院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英美等国及台湾等地区的25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有逾百名教师和学生赴海外学习、实习与培训,取得较好的成效,已逐渐形成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在上海民办高校中具有示范性作用,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构建智慧型校园的信息化优势

学院与兄弟院校合作第一个接受并着力开展教育部的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信息化环境下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研究”,现已通过验收。同时,在上海民办高校中第一个引进教育部倡导的校园信息化平台--CRP(校园资源计划)系统,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大胆探索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的新型管理模式,推动学院管理走向信息化、规范化,为今后跨越式发展、构建智慧型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坚持校企合作、注重实践锻炼、强调技能培养”的办学模式优势

近年来,学院按照“校企合作、产学交融”的高职办学要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高职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认真构建集基础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专业实训、综合实训、证书考核等功能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和校内外实训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向深度拓展。

(七)探索并实践出“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工商‘四有’人才培养模式”优势

近几年学院始终将人的培养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致力于探索和实践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理想素养有境界、知识技能有特点、创新创业有实践、终身发展有潜力”的工商“四有”人才,逐渐探索出一套具有工商特色的“四有”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发挥不够。学院对民办体制机制的优势认识不全、研究不够、创新不多、发挥力度不大;院内行政部门机构设置还不够科学、人员不够精简、办事效率不够高、管理不够规范;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多部门交叉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体制创新与机制激活。

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大,成为学院发展的短板和瓶颈。专任教师数量还不足、结构还不够合理、素质还不够理想、能力还不够强、专业水平还不够高,双师型教师匮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近几年,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引进,用实际行动加强培养教学科研和后备管理服务梯队,营造优良的人文氛围,感情暖人心、待遇留住人、发展吸引人,但因为学院本身层次不高、原有基础比较薄弱、培养力度有限、管理不够规范、区域位置不理想等问题,仍未形成数量合理、质量理想、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学院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中青年教师流失还是比较严重,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刚刚起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度不大。学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刚刚启动,院内改革的动力不足,规范治校、高效管理差距较大;专业内涵建设深度不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明显,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专业建设的后劲不足,适应产业链发展的专业群建设亟待强化,精品课程建设还需加大力度;专业课程设置脱离生产实际,“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高职教学模式还没有贯彻落实到位,培养出的学生仍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基本需要。

 

二、改革的目标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以工为主、文商两翼”并举发展的“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贴近市场、彰显特色,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强化专业的顶层设计;坚持“立德树人、公益办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让学生成为适应市场变化、环境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坚持“提升内涵、追求卓越”,以注重学院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增强办学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2017年把学院建成上海市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和委级文明单位; 

202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若干重点专业具有应用技术型本科水平,若干特色专业优质高效、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特色鲜明的示范性民办高职院校,并着力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创新民办教育体制机制,彰显公益办学精神,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培育工商文化,塑造工商形象,树立依章办学、民主治校理念,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使学院相关创新在上海乃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可被复制、可被借鉴、可被吸纳、可被应用,起到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晓度。

 

三、改革的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以学院体制、机制及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提升院系两级管理能力为抓手,在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布局,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推动办学方式和发展方式向师生共同参与、共享成果转变,完善外部边界清晰的政策约束机制、内部规范有序的管理约束机制和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规范开放、注重内涵、特色鲜明的示范性民办高职院校。

 

四、改革的任务

(一)完善学院治理体系

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学院治理体系,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协调好学院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处理好学院职能部门与系部的关系,冲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努力探索建立新的发展模式。

1. 依法办学、按章治校健全和完善《学院章程》,增强按章办院的意识,加大按章治校的力度。依法落实学院法人财产权,认真贯彻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在调整党政领导班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理事会、院行政班子和党委的结构,不断完善三者关系,增强互补、形成合力。通过加强理事会、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制度建设,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使广大党员、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服务、参与监督,不断增强民主治校意识和依法治校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政策指导、依法办学、专家治学、民主治校。

加强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包括:“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和监督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学院资源科学合理分配使用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制度、反腐倡廉预防惩治制度等,严格规范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院年检、年审的正常通过。

    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承诺学院年度重要信息向社会公开,学费收入、学生工作、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信息、教代会信息、重大工程建设信息、年度预决算财务报表等向全院师生公开,逐步向社会公开,编制学院年度工作报告,逐步向社会公布。

2.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党委对工会、教代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健全和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机制。健全和完善工、青、妇组织建设,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等会议的召开,使广大师生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民主意识和依法治校观念不断增强。

3.推进部门职能转变。学院按照简政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对各部门进行调整和精简,目前已有行政职能部门11个、直属机构3个、教学一线二级学院2个、系(部)7个;同时,按照“四定一能一聘”的原则(即定岗、定编、定责、定人,注重效能、加强聘用的原则)配备相应的教学和管理服务人员。

理顺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能,让全体教职工逐渐实现从传统型大学建设向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观念上的转变,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全面育人培养模式上的转变,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从被动等待接受向主动请示汇报征询转型。健全和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运行模式,明晰院系职责、权限。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通过创新选人、用人、育人等方面的制度,完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人事管理从成本管理向资源管理转型发展。坚持实施学院“人才兴校”的战略,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学院创建上海市非营利示范校提供基本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学院长远发展筹备过硬的教学骨干和优良的管理与服务人才。

4.构建院系两级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机制。根据学院办学目标和条件,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学院各类岗位的规模、结构和比例,不断健全和完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实施专业(群)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及教学名师培养计划、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及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等项目,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力度。在教职员工的选聘、培训、发展、考核、评价、晋升、荣誉、激励、流动等方面,构建院系两级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考核与过程监督。

5.完善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全员合同聘用和考核制度。健全教职工聘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以任务要求、考核评价、薪酬待遇等为一体的工作聘用合同。推进岗位分类分级、工作目标管理和履职过程监控,建立基于合同管理的各类责任岗位的遴选考核制度。采取多种方式,优化队伍组合,创新建立相对稳定、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

6.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实保障教职工福利,学院将不断深化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以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并在工资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学院发展实际和财力,逐年递增薪酬,争取学院自有资金的65%用于教职工人员费用。

7.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学院将本着感情暖人心、待遇吸引人、发展留住人的目标努力,实施青年优秀教师培养计划,促进优秀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完善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进修学习、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聘用等相关规章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好职涯发展规划,促进成长成才,使中青年教职工聘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并逐步提高质量。

(三)优化专业布局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合理的专业布局和科研管理体制,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8.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践专业设置动态适应机制,密切关注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行业标准的提升、企业用人的导向,并进行价值动态分析和价值研判,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更新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变革培养模式等。坚持以“建设成若干专业成为具有应用性本科水平,若干专业(群)特色鲜明,面向社会需要、适合企业需求的上海市示范性特色民办高职院校”为目标,紧贴市场需求,选择好专业发展方向,根据“需、特、强”的要求,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专业顶层设计与专业建设,着力打造专业群,加大专业之间交叉和渗透。

9.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依据高职院校使命、目标以及所追求的教育价值, 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育教学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过程实施、评价分析与改进四部分有机结合,实行规范化、流程化、周期化管理,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周期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机制。在专业、课程和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将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工作的根本,积极探索、实践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四有”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产教研合作、依托行业和创新型企业培养人才体制机制及国际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和实效。

10.探索并实践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工商“四有”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理想素养有境界,知识技能有特点,创新创业有实践,终身发展有潜力”的新型工商“四有”人才。通过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学涯测评软件开发等途径,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树立自信心;教师要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的提升、德育人格的培养紧紧围绕学生的优势和特点,因材施教,凸显个性化培养,让他们的特点更显、优势更优,实施快乐的、有自信的成长教育方法。学院造就的不是完人,而是有特长的人;学院要将思政教育、职业教育、心理教育三位一体,把知识、能力、人格融合在一起,注意人格的培养,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此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四个面向”,实行职业育人。专业教学与课程学习面向学生志趣、技能能力培养面向工作需要、职业发展面向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人文养成面向职业素质与职业伦理,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人才适岗、企业欢迎、行业认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学院姓“职”,坚持模式创新,坚持素质为基、能力为本;专业目标要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要显示职业性,专业教学过程要强调实践性,实习实训要突出技能性。

逐渐实行“三年大学三种内涵,个性分类”的发展教育。“三年大学三种内涵”是指在学校里进行“理实一体”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到企业去进行实践操作与技能提升的锻炼;出国参与国际经验交流、学习、借鉴与创新。三种内涵教育要根据学生个性,分类实施,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并拓宽学院“四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内容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支撑,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基于核心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形成学习成效评价反馈机制,聚焦学生的能力培养,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需求结合,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方式与生产过程结合的变革。

12.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打造具有工商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品牌”的途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是高职教育特色创新的体现,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和根本出路。因此,就必然应该成为我院“安身立命”之本。

学院坚持每个专业都要有一个在同行业中影响力大、层次居高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的要求。通过与上汽集团、上汽大众、大唐集团等合作进行高技能人才双主体培养模式的项目试点,边实践、边总结,一旦有了推广的条件,将在全院有条件的专业中推广,挑选一些校企合作紧密的专业推广试点,实施多形式、多途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与大唐探索构建“面向岗位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通过企业一线的生产技术骨干采用“面向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融入职业标准”方法进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分析出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的终极学习目标和最佳学习指南。在此基础上,组建校企双师型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制定培养方案、编制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建设实习实训中心,践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出“市场需要、社会认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步形成“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13.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强化“以学生为中心”服务理念,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改革与优化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成绩预警等管理体系。建设“课程中心”互动平台,构建多元化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4. 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通过“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特色”的途径,学习国际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先进标准和先进方法,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拼搏,争取早日跻身于国际高职教育的行列。要求学院各级领导、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树立起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和意识,增强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能力和水平;着重拓宽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国际视野,提升其外语水平,在招聘教师时,对具有双语素质的教师给予优先考虑;在已获批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合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方向)、与台湾观光学院合作举办旅游管理(餐饮方向)专业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外办学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宽海外学习、海外实习等渠道,争取师生海外学习总人数在现有基础上稳步增长,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育质量;邀请国外高校学者来院授课、讲学、交流,提高教学团队和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15.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细化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深化基于由“玩耍-兴趣-激情-觉悟”的创新者成长路径和由“构思-策划-模拟-运作”四个环节构成的创业教育模式,健全双创课程体系,改革双创教学方法,强化双创实训实践,将创新创业演习、创新创业体验、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并贯通在一起,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其运行机制。联合社会力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技术、项目、资源和政策支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指导服务专门机构,鼓励培育独立的创新创业精神,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和氛围。

(五)改革资源配置机制

不断拓宽办学资源的渠道,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推动学院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通过资源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创造竞争环境与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6.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建立有效的资源管理模式。改革资源分配、使用和管理的有关规则,理顺人、财、物的关系,设立竞争性绩效配置机制,突出重点、保障效益、统筹平衡、综合安排。根据发展规划对系级单位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和调控,有效组织和协调各项业务活动,考核使用效率,发挥资产(资源)效益,支撑学院事业发展。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目标与计划,坚持全员参与、专家编制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编制年度预算。预算内事务的决策权和执行权为被授权人(单位),制定内部控制体系规范,推进日常资源管理工作规范化与制度化,使学院的各类资源管理工作、各种项目及活动流程化、时间化、价值化、定量化,有利于过程控制与监督、动态调整及结果考核。学院从制度上严格规范经济活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筹好用好管好办学经费,依法按规向社会公开。

17.完善校园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统筹校园建设和修建计划,完善校园规划与建设机制,做好项目储备,科学合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把学院建设成学生学习、生活的优美校园。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改革对学院新建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方式和定额标准,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

(六)推进学院文化建设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变革求新,弘扬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宽容失败的精神,塑造崇尚科学真理、崇尚学术自由、崇尚人文关爱的文化,并将其体现在学院的制度中,体现在师生的共同行动中,成为促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8.改革学院文化建设管理体制。组建学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规划、组织、协调学院文化建设工作,落实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健全以“文化导向、文化传承、文化育人、文化传播、文化生态、文化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文化建设体系,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涵育、规范、凝聚和引领功能。扩大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大学文化对社区和社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推进全媒体联动宣传,充分发挥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功能,推进文化建设在立德树人和综合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19.构建文化环境治理新模式。建立校园文化与景观规划、建设的决策和监督机制,完善校园功能布局。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和学院对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协同治理的模式,健全维护学院安全的长效机制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强学院党委领导,站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高度,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引领方向、夯实基础、凝聚师生、推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学院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20.发挥党组织在综合改革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学院坚持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理事会对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作用;学院党委要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强化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对综合改革工作的推动作用。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工作机制和议事规则。在推进学院综合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把握全局,协调各方,着力解决牵动全局并具有复杂性、系统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

21.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深化学院综合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广度、深度、速度和师生员工乃至社会接受和承受程度间的关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引导师生员工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集体和个人等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汇聚起深化学院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紧紧围绕服务成才、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等主要任务,通过强化服务功能,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保障,不断增强学院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2.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贤任能。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考察制度,考准考实干部的德才,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措施办法,建立健全干部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改进干部工作作风,提升干部推进学院改革发展的组织力和执行力。

23.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党委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院、系两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院纪委的监督责任。建立院系两级党组织定期专题研究机制,分析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形势,规划部署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事业改革发展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五、基本保障

(一)组织保障,加强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

坚持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理事会对综合改革工作的导作用,强化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对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作用和民主决策的推动作用,发挥党组织对综合改革工作的政治核心及保证作用,教代会、各系部处室和群团组织等要积极参与管理、参与服务、参与决策,加强综改工作的民主监督作用。

(二)经费保障,健全财务支持保障体系

经费保障是综合改革实施的基础。学院设立综合改革专项经费,通过优化财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财务经费监督制度,发挥财务管理对综合改革的保障作用。提高预算能力和财务运营能力、加大筹资力度、明确筹资渠道,探索建立注重效益、提高效率、节约能源的财务运行机制,为学院综合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财务支持保障体系。

(三)人力保障,储备教学管理中坚力量

通过创新选人、用人、育人等方面的制度,完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人事管理从成本管理向资源管理转型;坚持实施学院“人才兴校”的战略,通过强化队伍建设,为实施学院综合改革提供基本的人力保障,为学院长远发展筹备过硬的教学骨干和优良的管理与服务人才。

(四)制度保障,规范长效发展体制机制

不断健全和完善理事会制度,推进理事会决策更具科学性和民主性;加强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科学遴选,推进学院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综合素质提升;健全完善学院的民主集中制,构建适合民办高职院校的科学决策体系和民主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学院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民主化,注重增强学院领导和管理力度效能。

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职责、规章治校、依法管理、公开办事流程,逐步形成管理工作有制度、办事规则依程序、教育教学讲规格、服务师生重人文、信息资料公开化、规划发展民主化的规范办学、依法依章执教的基本格局,为保障综合改革工作形成长效体制机制。

(五)政策保障,争取社会环境发展空间

首先,紧紧抓住上海市教委提出的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建设机遇,到2017年把学院建成上海市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为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全新的体制机制。其次,积极参与上海启动的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的相关项目,为学院的特色专业建设与提升争取更高的发展平台。再次,争取在2017年建成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之际,把学院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达到可与本科对接的水平。最后,融入并积极响应国家公益办学政策,加快创新公益办学的体制机制。

总之,通过综合改革的贯彻实施,使学院相关创新在上海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可被借鉴和吸纳,起到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晓度。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六年十月

核发:0 点击数:68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