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专业建设
日期:2018-07-30 15:23:30  发布人:admin3  浏览量:121

基础部负责全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学课、体育课、人文选修课、职业规划、心理健康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加强领导,保证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党委对思政课教学工作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2014年3月3日,学院下发《关于学院机构调整的通知》,“成立社科部,与基础部合署办公”。由此,建立了独立的直属学院领导的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并按沪委办发[2009]1号文件精神“生均20元的规定建立了思政教育基金。”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选任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老教授为部门负责人。学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正常运作的同时,每年还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师资培训、骨干教师专项资助及学习考察等。

在教学改革上:根据教育部“05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采取2+1模式,即在全校学生中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根据新课程方案制定了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规划。把“基础课”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概论课”放在第二学期开设。教学方式采取理论讲授和课内外实践两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思政教研室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设为院级重点建设普通项目,获得批准,并配置了8000元的项目建设经费,初步完成了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2015年6月,两课教材出版修改版,我部门组织教师参加了9月的全国思政课教学培训,并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将新教材内容落实到教学改革中,全面推进两个2+1模式的改革,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学习。目前,教改计划内容如下:

课程设置模式采取2+1,两节理论课加一节实践课;

为加强思政课教学效果,专门设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业本,作业本的设计内容分为基础知识点、实践教学、观后感和补充内容四部分,作业本的设计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

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包括校园道德观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给父母的一份信等实践内容,并将实践内容落实在作业本上,学期末制作实践教学论文集,至今已经整理发表了两本教学作业论文集;

为加快推进教学网络化建设,思政教研室认真组织安排课程中心的课程建设内容,探索“互联网+思政教学”新模式。

在教学队伍建设上:我们积极参与学院的大德育建设、增强育人效果。目前,已有专职教师4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本专业博士)。从而拥有了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层次都比较合理的思政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稳定后,我们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学院领导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领导们还亲自参加过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会并给予直接地指导。校党委的文件中已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思政教研室在集体备课中,各位教师将授课中的疑点、难点、重点和焦点问题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反馈和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为整体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为了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思政教研室紧紧抓住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思政课教师学习先进、崇尚模范、见贤思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校园风尚。一直以来,我部门都极其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开学初对2015年两课教师培训、考察和学习做了具体工作计划。我们曾经拜访了上海大学上海市名师工作室李梁工作室和胡申生工作室。学习了他们好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2015年4月15日,思政教研室专兼职共六人一起到东海学院学习,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共享了资源。本学期开始的9月,我们就认真组织了思政教师参加了全国思政课教材修订版的培训。学期中还将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

思政教学,在学院强有力的领导下,从无到有,积极投身于大德育工作,为我院“四有人才”的培养助力,开了好头。本学期我们再次发力,将工作做稳、落细、落小、落实。

二、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养成严谨的思考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以后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可以说,数学与任何科学领域都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通过数学能力培养,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在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前提下就业、择业、创业、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数学能力平台。

为此, 从教学内容上应有两个转变:从重理论、轻实践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即结合培养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的深度要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又要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确定;要融入足够的数学思维方法的内容,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保证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融数学建模思想于实际教学中,积极开设数学实验课,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扩大数学学习的覆盖面。

从教学方法上, 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要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充分挖掘学生积极探索与研究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教学手段上, 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改革传统数学课程注重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把学生从繁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看问题的眼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体育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四化建设培养高质量“四有”人才的任务,学生能否成才,涉及学校很多部门和很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体育是学校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学科。在对学生德育、智育以及美育等方面的培养上,由于体育本身表现出的拼搏、竞争、荣誉、责任等强烈特点,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勇敢顽强和拼搏向上等优良品质和高尚道德的教育。一次成功的体育活动、一场比赛的胜利所激发出学生对集体的荣誉感,对增强全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巨大作用是实实在在的。

第一、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3、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

第二、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1、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为二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项课。

2、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教师要利用学生愿意上体育课、喜欢体育课的特点,在体育课中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育教师要在教会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同时,把德育教育渗透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康向上的思想。

3、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学、科研制度,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第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1、课外体育活动还需不断健全制度、完善机制。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之前与体育成绩关联的“午锻炼”指标,则显得突兀、不太合理。今后的不断改革,将满足学生素质锻炼的真正需求,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2、学校每年组织综合性学生运动会,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体育项目。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做好裁判工作。

3、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和嘉定区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

四、人文教育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上海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年)》的相关要求,社科部通识教育教研室自2014年3月起,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开设了“工商博雅讲堂”,力邀各界名人名师来我院开设讲座。在校内组织教师开设人文选修课,旨在推进我院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我院“四有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十三五”期间,人文教育将重点围绕我院“四有人才”新要求开展博雅讲堂和人文选修课的工作。

第一、工商博雅讲堂:专注“博”和“实”,升级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自工商博雅讲堂开设以来,力邀一批知名度更高、影响力更大的名人名师,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我们紧密围绕我院学生工作的开展要求,周密制定计划,广泛征询师生意见,先后进行了全院性18场讲座。随着学院发展的升级,工商博雅讲堂所承担的教育功能也应该全面升级,我们将把讲座的领域拓宽到学生发展的各方面,重点推出“时政”、“人文艺术”、“国学”和“创新创业”四大版块的讲座。

在品牌建设以来,博雅讲堂注重在“博”和“实”上下功夫,所谓“博”就是“嘉宾博眼球,品牌博赞誉”。从第一期请来柏万青老师开始,博雅讲堂都非常重视遴选真正有实力在学生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名家,从讲座信息发布起,就能以嘉宾的知名度吸引学生来主动听讲;品牌打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希望博雅讲堂深入人心博得赞誉,市博雅讲堂工作办公室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派了《东方教育时报》的记者来我院对沈教授的讲座《崛起时代的中国梦》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刊登在六月的《东方教育时报》上。所谓“实”就是“讲座有实效,听众有实感”。博雅讲堂的工作都是紧密围绕学生工作的相关要求而开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讲座内容选取上注重“专博”结合以期达到实效,根据学生工作要求既安排针对某些专业学生的讲座,也安排能够让全院师生受益的讲座。在以往的讲座中,能够调动现场气氛让学生喜欢的讲座都是能在现场引起学生共鸣的讲座,所以我们在选择讲座时注重嘉宾自身感染力和讲座内容都能让现场听众有实感,从而受益。

学院“十三五”发展期间,通识教育教研室依然将紧密根据学生处的工作要求,围绕“四有人才”培养目标,专心在“博”和“实”上下功夫,安排与学生工作主题契合,对“四有人才”建设有实效的讲座,同时,应学院的要求,为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安排相关讲座,以提升学生工作人员的育人水平。教研室将在与市博雅讲堂办公室、上海图书馆上图讲座中心成功对接的基础上,与更多权威部门进行对接,引进优质资源,拓宽讲座来源渠道,提升讲座质量进一步扩大讲堂在学生人文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服务“四有人才”培养目标,将博雅讲堂打造成我院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规划每学期进行相关讲座6—8场,五年中将邀请30—40场讲座。

第二、人文选修课

至今,已经有近百门人文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成功开设,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旅游、外国文化、哲学、音乐、国际交流等方面,在未来五年中,人文选修课重点围绕“四有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体规划与设计,调动教师开课积极性,规范课堂纪律。

在课程设计上,人文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起到的作用虽“润物细无声”,但却能够影响终身,所以将重点围绕“四有人才”培养目标,尤其结合“理想素养”和“终身发展”的要求开设“人文”“艺术”“科技”和“国际交流”四大板块的课程,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教研室将更好地开展在学生中的调研工作,开设学生们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的课程,每学期增加一定新课程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学生数量的需要。在教师队伍上,我们将坚持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选择具有资质的教师开设课程,尤其是要邀请校内优秀教师和以往开设人文选修课取得良好学生反响的教师开课。

五、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全部由学生工作老师来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本课程既关于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生涯——学涯——职涯的合理规划,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提升职业素养,掌握求职基本技能,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生涯管理能力、就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六、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度,我院的心理工作在组织机构建设、经费配置、场地和硬件设备建设、工作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方面得到了极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步入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第一、重建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2014年3月初,院领导班子召开心理工作建设专题会议,3月24日成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简称“心理中心”),隶属于学生处领导,并成为学院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4月21日,成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心理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结合心理工作实际,完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第二、软硬件到位,保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需条件

1、专项经费保证。2014年学院用于学生心理咨询日常行政经费5万元、政府专项资金10万元、教委等上级单位扶持资金6万元,共计21万元经费。2015年学院拨给心理中心用于学生心理咨询日常行政经费5万元,政府专项资金8万元。

2、工作场所拓宽。2014年3月起到6月底,学院为心理中心建设心理教师办公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及宣泄放松与心理培训室各一间,共计面积约50㎡;2014年9月从文体中心增加一间房间用于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共计100㎡左右。

3、软硬件设备满足工作需求。2014年6月底,学院为中心配置了笔记本电脑、录音摄影设备、个体心理沙盘、音乐反馈治疗仪、宣泄器材、心理素质拓展器材、心理剧器材等多种硬件设备,并配备了大学生心理测试及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第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

2014年5月初我院全面完成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一级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二级网络是各系心理辅导站;三级网络是学院心理协会及班级心理委员。

2014年为三级网络成员提供各种境内外、校内外的培训。如2014年朱院长两次带领我院心理中心专兼职教师(一级网络成员)分别赴上海四所大学的心理中心进行考察学习; 2014年7月,我院心理中心专职教师赴台湾学习境外先进工作理念与方法。为系心理辅导员和全体辅导员提供2次校内外的心理知识业务培训。针对班级心理协会会员和心理委员,心理中心举行了4次专题培训。

第四、不断创新实践,努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科学研究。2014年成功申请市优青课题2项,校内课题1项,开展校级课程改革课题1项。

2、开设心理学课程,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外,本年度,学院也增设了《两性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团体辅导课》两门选修课程。

3、依托“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014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学院及各系开展宣传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朋辈心理辅导培训、心理主题班会及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4、重视新生心理健康普查。2014年10月的新生活心理健康普查活动。本年度共普查新生1935人,重点约谈新生61人,重点关注312人。

5、做好学生个别咨询。本年度心理中心共接待来访学生120多人次。

6、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015-2016年度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有效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4起。

7、建立“医教结合”项目。10月份我院与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医教结合”项目。借助专业力量开展精神障碍学生及时识别、突发心理危机应激人群干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核发:0 点击数:121 收藏本页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