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日期:2021-10-26 10:44:42  作者: 来源:  浏览量:18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部署,推动学校新一轮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建设成绩

“十三五”时期,学校加强党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抓基础、上水平、创特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管党治党责任不断加强,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党委发挥政治功能,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引导全体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及上海教育工作大会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传授各环节,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落实党建重点任务,将党的建设纳入学校章程。健全理事会决策、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的学校治理结构。坚持以党建带群建,加强学校工会、共青团、妇委会、教代会等群众组织和学生社团建设。成立学校监事会,由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任监事长。党委书记兼任政府派驻学校的督导专员并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四责协同”机制得到有效落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大局意识显著提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了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课程建设为“主战场”、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了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一体化大思政育人格局。

依法治校工作加快推进。坚持和不断完善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和基层党政联席会等决策议事机构的职权和议事规则不断完善,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完成章程修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加强财务收支、招生就业、招投标、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教育教学质量和各种评优选拔等工作事务和信息公开,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得到有效保障。学校被授予“上海市高校政务公开优秀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精神文明校园“上海市十佳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并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

综合办学实力大幅提升。校园建筑面积进一步扩大,完成基础建设面积40730.43平方米,1栋学生公寓、2栋综合实训楼和恒荣路新校门等项目投入使用。校内实训实验条件明显改善,90余个校内实训基地,学校资产净值43007万元,较“十二五”末期增长12.68%;各类实训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3017.26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较“十二五”增长95.5%;图书文献资料不断丰富,馆藏图书49.9544万册,增长1.04%,电子图书2.5万册,数据库3个;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校园网出口带宽扩容到800Mbps,信息点增加到3400多个,多媒体教室增加到102间,校园“一卡通”系统投入使用。全日制在校生由2015年的5438人增长到2020年的6598人。

专业内涵建设明显加强。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十三五”期间,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2项、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1项;新增市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获批市级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立项专业1个、培育专业1个;获批市级教学创新团队立项1个、培育1个;获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骨干专业4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初步形成了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十三五”期间,围绕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加强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新增学前教育、空中乘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本贯通)等专业17个,形成了以首饰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餐旅服务与管理等重点特色专业群,学科专业设置涵盖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2016年以来,学校师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项628人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展开,获“上海市高校创业A级指导站”“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奖”,入选“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50余项;近两年,在“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大赛中获各类奖项26项。

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革完善用人机制。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5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226人“双师型”教师110人;与“十二五”相比,高级职称比例提升3%,“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6%。“十三五”期间,获上海市育才奖6人,嘉定工匠1人,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人。

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形成。以开展“四个百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构建“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文化育人,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博雅讲堂”成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要阵地。

对外交流合作提质增效。先后接待了来自英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国(境)外代表团来访。“十三五”期间,与国(境)外高校或教育机构签订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数量达35个,较“十二五”增长40%;师生海外交流学习470人次,较“十二五”期间增长37%。2017年至2020年共招收港澳台籍学生12名,2019年获批招收留学生资格。

(二)困难与问题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各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成绩,但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与“稳定数量、提高质量、不求做大、但求做精”的发展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优化调整和建设发展任务艰巨,部分专业优势特色不够突出;教师队伍学历、年龄、专业结构仍不够合理,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仍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契合度还需提高;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需要完善,全员育人氛围形成的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仍需加强,管理运行效率不高;教学院系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需提高,办学活力和动力仍不足;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从国家、区域、行业发展看,高质量发展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及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国家、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和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五个中心”“四大品牌”的战略目标、“互联网+”和“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等,为学校加快建设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非营利民办高职院校提供了重大机遇。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职业教育开启新时代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为学校加快建设成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一流民办高职院校提供了难得机遇。

(二)挑战

1.思想观念上的挑战。教育思想和观念与上海建设成全球卓越教育之城和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还不相适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还不十分清晰。

2.竞争能力上的挑战。与同类兄弟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同质化”“碎片化”现象还比较严重,专业建设缺乏竞争力与优势特色;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3.办学条件上的挑战。建设资金短缺和吸引优质办学资源的形势和任务还很严峻,办学基础能力不足亟待解决。

“十四五”时期是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意义的重要阶段,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期待,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特征。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人才与技术挑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继续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对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学校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实现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建设目标和发展阶段性目标。

三、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二)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学校遵循国家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坚持工商“四有”人才培养,做到创新与开放并举,做特与做强并进,培养与培训并行,行业与区域并重,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打造新时代优质民办高职院校。

1.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和民办高校党工委工作要求,以推进中组部、教育部等五部(局)印发的《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为抓手,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推动学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学校有效贯彻落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增强学校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坚持改革驱动,激活办学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问题,着眼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通过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创新办学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服务保障等措施,激活学校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3.坚持内涵发展,建设优质院校。立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现代职业教育新形势,强化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创新驱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等主要措施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寻求新的突破口与增长点,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4.坚持特色发展,提高培养质量。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打造品牌专业,不断凝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特色,以特色铸就优势,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5.坚持创新发展,彰显办学优势。按照“同中求异戒同质,三教改革提质量”的思路,走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双元育人,探索多元参与,着力锤炼高职特色,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彰显学校办学优势。

(三)发展目标

1.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绘制学校开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职业院校新征程的发展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到2035年实现“建成一所区域离不开、行业都认同、国际能交流、办学有特色、学生有发展、国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远景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作出了分阶段的战略安排:到2025年,实现优势专业“专业升本”零的突破;到2035年,建成示范性高职院校。

2.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达到上海高职院校前列,着力推进技能成才、技能创业,把学校建设成为专业特色显著、吸引力强、企业满意、融入长三角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强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3.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适度扩大。“十四五”末,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达7000人左右,中高贯通、高本贯通在校生逐年增加,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人数达到1000-1500人次/年以上。

校园规划更显科学性。统筹两校区功能定位,科学规划校区建设,新建青浦校区现代服务综合实训大楼,新增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

专业群建设再上台阶围绕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上海市打响“四大品牌”总目标,对接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做强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优势专业,重点发展学前教育、护理、空中乘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类专业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新兴专业,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跨学科复合型专业建设。“十四五”期间,专业总数控制在35个以内,形成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唐信息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技术(机电工程系)、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工程系)、珠宝与艺术设计(珠宝系和艺术系)、现代服务(餐旅学院及航空服务、护理专业)、大数据与商务管理(商务管理系)、学前教育(教育学院)等7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群。

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多渠道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完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聘请机制和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引进、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着力培育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90%以上。

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1+X”证书试点,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全面对接;加快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基础保障等层面开展常态化、周期性自主诊断和改进工作,严格程序,加强管理,强化自主诊断和改进能力,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

服务社会更趋专业化。对接区域行业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文化等优势,拓展继续教育品牌,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层次和水平,持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技术服务,广泛开展各类培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终身学习服务。推动校企实质性合作,与行业组织、企业单位通过缔结协议、设立联合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和渠道,开展合作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办学活动。

国际合作实质性推进。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和“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开放领域,拓宽交流渠道,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标准的同时,加深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合作,增加5—10所境外实质性合作高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人才联合培养、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及学术文化交流等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理念的创新人才。

四、主要工作任务和举措

(一)加强党的领导,凝聚改革发展强大动力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抓好思想政治与德育工作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全面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保证政治方向、凝聚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发展、引领校园文化、维护安全稳定、参与人事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领导班子和制度建设。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制度,健全完善党组织与学校理事会、监事会日常沟通协商及党组织与行政管理层联席会议等制度,坚持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决策制度。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定期组织党员、教职工代表等听取校长工作报告以及学校重大事项情况通报,保证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监督、执行各环节有效发挥作用。

强化基层党建责任落实。深入实施党建质量提升工程,推动院系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党支部建设,完善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机制。加大在大学生、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指导院系和职能部门党组织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质量关、程序关,严格落实政治审查等制度,抓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育。不断提升和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更好为党员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才的成长服务。完善学校领导联系师生制度、党建目标管理、党员干部培训、党组织活动、党员教育管理、党建工作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等系列管理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细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和政治安全底线。强化党委教师工作部作用,围绕“师德师风”,推动建立完善教师思政工作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选树和宣传优秀师德典范。持续组织开展学生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尊师重教、教师爱生敬业的责任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师生员工政治理论修养。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与能力。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特色项目建设,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开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统战、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工作。加强对统战、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群团组织和离退休人员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认真做好政治稳定和安全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活动,落实稳定安全责任制度,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教育,为师生营造安全、温馨的校园环境。

(二)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上海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需求,结合自身优势,统筹人才培养规模与布局结构,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新形势,形成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十四五”期间,调整或新增专业5个左右,招生专业控制在35个以内;建成10个以上校级重点专业,8个以上市级重点一流专业。

强化品牌专业建设。重点建设围绕上海市一流专业餐饮管理(立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培育)产业链的专业群,带动相关专业科学发展。到“十四五”末,形成以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珠宝与艺术设计、现代服务、学前教育、大数据商务管理等为龙头的7个左右相关度高、共享性强、特色突出、深度融入地方产业的专业群。完成10个左右重点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校企合作共同开发20本以上的校本教材,建成5门以上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0门左右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加强实践育人实效。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技术创新和技能实践能力。实现校内实训资源开放共享,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突出“实践育人”,完善院系实习实训管理考核评价。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完善校、市、国家三级竞赛选拔机制,将大赛与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到“十四五”末,参加技能大赛教师获省级以上奖项20项以上、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00项以上。

丰富贯通培养路径。全面推动中高贯通、高本贯通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推进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到“十四五”末,在维持中高贯通专业的基础上,高本贯通培养争取在计算机类、机电类和现代服务类专业中有所突破,高本贯通专业达到3个左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创新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到“十四五”末,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专业达到100%。

加快开放融合步伐。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以专业建设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重点专业深度融合合作企业5家以上(各专业结合办学实际),实现“产学研用”质的飞越突破。面向中小微企业积极开展应用服务,实现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组成专兼结合的服务团队,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双主体”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等。按照岗位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培养要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十四五”期间,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20个以上,技术服务经费持续递增,完成技术服务累计创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

推进五育融合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引导和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式。以“三教”改革为突破口,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推动协同创新。“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市级以上各类教科研成果20项以上。

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以专业教育带动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培育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到2025年,实现双创教师教授1人,副教授2-3人。建立“学校创新创业联盟”,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争取每年有3-5个创业项目能孵化落地。扩大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规模,“十四五”期间,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6500人次。搭建院系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与企业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争取5年内50%的专业建设完成专业共建基地。

(三)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发展潜能

打造创新教育平台。辅导员在“知”“情”“义”“行”的基础上,把室内课堂向外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依托“知行合一”努力打造强化实践创新教育平台。

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以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以培育“理想素养有境界,终身发展有潜力”人才为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同和自觉践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支部、进团课、进社团、进网络,组织团员青年广泛参与“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实施“青年讲师团”计划,以节日为契机继续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挖掘普通学生、青年教师、杰出校友等优秀青年代表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学生奋发进取、奋斗成才。利用校园媒体推动典型事迹,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发挥劳动育人价值。立足学生发展需求、瞄准短板瓶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涵,创新校内外劳动教育形式,完善劳动安全保障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构建集管理、运行、评价、保障为一体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打造成果展示、榜样示范、品牌辐射为一体的劳动教育文化体系。

做好学生资助服务。构建“资助体系健全化、资助管理科学化、资助服务完善化、资助育人专业化”的资助工作新格局,规范二级学生资助工作站的职责,夯实“精准资助”的重要基石,实现家校“无缝对接”。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学生给予重点关心帮扶。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走访、面谈等活动,准确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真实情况,切实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

坚持“以心育德”。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工作实效。心理工作实现组织制度更完善,工作机制更顺畅、工作队伍更专业、课程教学更有效、咨询服务更提升、危机干预更精细、工作保障更标准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区域范围内具有引领与辐射作用,在上海民办高职院校内具有示范效应。

(四)打造文化精品,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实施文化育人活动。利用开学典礼、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点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文明品质。打造“给00后讲讲共和国”“小我融入大我”等主题活动品牌。实施主题教育特设建设项目,形成主题教育活动校本特色。加强网站、微信等网络媒体建设与管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校园正能量。

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在学生活动中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举办社团巡礼节等展示交流活动,有效凝聚才艺兴趣类、创新创业类、志愿服务类学生社团的校园正能量。加强社团的专业化管理,每个社团均配备指导教师,落实好社团活动场地,加大对社团的投入力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进优秀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立足岗位、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

推动学校品牌活动。利用国韵坊、大学生艺术团和各类社团组织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活动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开展“一院一节”品牌活动,培养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打造优美育人环境。科学规划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实现环境育人功能。

(五)创新机制体制,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考核机制,树立模范标兵。将师德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必修内容,激励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坚持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评先评优、岗位聘用和奖励表彰的首要参考依据。

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分批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修与深造,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等培训。完善“师资校企互聘”制度,实施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完善教师评聘机制,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学名师工程。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打造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十四五”期间,积极引育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团队,发挥高校创新人才“蓄水池”作用。定期组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评选“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着力培养“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各专业至少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聘请3-5名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个200人以上的兼职师资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实践课程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六)创新方法举措,全力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扎实做好招生工作。紧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趋势,加强专业调研,科学编制招生章程,规范开展各类型招生。加强生源市场调研,建立丰富的招生网络,稳定主要生源基地。加强与中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合作,建立多种培养模式。

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确立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实现合理就业。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主渠道作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鼓励毕业生留沪就业,继续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十四五”期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同类院校前列。

(七)丰富人文交流,推动国际合作多元发展

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以会计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为试点,引入国际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重塑和课程重构。做好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的转化和融合,构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继续引进优质外教资源并发挥其示范作用,增强国际标准意识,打造重点专业“工匠”品牌。依托学校一流专业、重点专业,打造具有工商特色的工匠项目,吸引“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来校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国际交流中心。

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继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一批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教师,整合学校优质资源,提高教师国际化交流质量,助力师资队伍建设。选派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赴国(境)外优秀应用技术型院校进行访学与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八)赋能美好校园,持续优化育人环境

精准发力建设便捷校区。科学规划青浦校区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定位,适时调整原教学区功能定位。结合新专业发展需要,整合调整校区教学、实训、办公和配套设施。完成生活园区3栋学生宿舍硬件升级改造,改善青浦校区住宿环境,完善宿舍区域内生活施舍的配套。

提质增效打造标准宿舍。依托智慧校园系统,以智慧化和集成化管理为基础内容,以校园建设为发展契机,实现学生宿舍信息化管理服务和无纸化管理,宿舍管理更科学更规范。到2025年,完成2栋宿舍楼“六T”标准化建设。

(九)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继续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术水平,激发干部教师工作教学积极性。遵循“开放、合作、服务”的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内涵发展为主线,深化综合改革。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方案。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绩效导向,突破思想束缚,消除瓶颈障碍,完善内部治理,深化内涵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大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健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领导体系发挥“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功能,强化发展规划部门的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督促,确保各项规划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明确二级单位是规划的实施主体,抓好规划任务的贯彻落实。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做好总规划、专项规划和院规划的衔接,查找制约规划实施的瓶颈问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规划落实。根据发展新形势、新情况,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规划,不断提升规划执行力和实效性。

2.建立全员参与机制。通过会议动员、宣讲解读、组织研讨、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快行动,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思路、奋斗目标、战略任务的认同感,提高对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执行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工作。各二级单位要紧扣学校“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做好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专项规划与学校“十四五”的衔接,各二级院系“十四五”发展规划要充分体现和落实学校的总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保证学校规划的实施成效。

(二)经费保障

1.多渠道争取经费投入。大力提倡开源节流,积极开辟创收渠道,争取政府增加学校拨款及专项资金的支持。拓宽筹资渠道,做大做强社会培训、社会考试项目,逐年增加预算外收入。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捐赠、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资源参与学校办学,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为学校有序推进“十四五”建设项目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2.加强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科学编制计划和资金预算,构建符合学校管理特点的计划、预算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计划预算,加强经费管理、风险管控和绩效评估,努力降低运行成本,保证学校资金依法、高效、合理使用。在坚持规范化的基础上,扩大二级院系经费使用自主权。探索和完善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重点,以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防范风险为目的的管理审计模式。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三)资源保障

1.完善学校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盘活各类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逐步改善广大师生员工工作、教学条件。

2.完善后勤保障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加强规范管理,减少运行成本,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加大竞争力度,加强内部核算,降低运行成本,降低资源能耗,增强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四)机制保障

1.完善规划运行机制。在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和二级院按照规划总体部署和要求,要认真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结合具体职能,在年度工作计划、阶段性工作考核中要认真落实好规划中的建设任务。特别是对一些周期较长、任务较重、难度较大、意义重大的建设项目,要认真研究制定分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2.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成立由学校纪监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小组,负责对学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有效过程监督,对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和缺失及时予以纠正。将“十四五”规划的推进实施作为各二级院系、职能部门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作为考察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畅通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监督的渠道,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定期开展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对未能及时完成规划年度目标的情况,要通报结果和追究责任,要及时查找原因,分析情况,积极寻求补救措施,保证规划建设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