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
日期:2021-10-21 10:10:35  发布人:jwc  浏览量:0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

 

为更好地服务上海市“十四五”产业经济发展目标,对接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适应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教育创新,立德树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十三五”时期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总结,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和《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人才培养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三五”时期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十三五”时期,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沪教委职〔2015〕30号)等文件精神,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教学运行平稳、管理规范,全校师生的质量意识得到明显加强。学校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教育教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注重内涵发展,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圈三全十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2项;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1项(珠宝首饰设计);《机电控制技术综合应用》(2016年)、《珠宝首饰营销与策划》(2017年)、《机器人控制与编程》《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2018年)等4门市级精品课,使学院市场级精品课程总门数达到12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6年)、《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2017年)、《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2018年)等4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019年7月,教育部公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结果,我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机制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智能制造)》《首饰设计与工艺》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4个专业被认定为骨干专业、《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移动互联网产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餐饮管理》(立项)《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培育)等2个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立项(2019年),《移动互联网应用》(立项)、《饮品教师》(培育)等2个市级教学创新团队(2020年)。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探索人才模式改革,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运用优秀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现有英国博尔顿大学合作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方向)等2个中外合作专业办学项目,校企共建的“餐旅服务学院”“大唐信息技术学院”两个二级学院有序运行,成效显著;机电工程系与“沈阳机床集团”、“上汽集团旗下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系与“中德诺浩教育集团”、“新时达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晶格教育集团”,珠宝系与珠宝首饰协会等企业行业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三、优化专业结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为适应服务上海“四大品牌”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各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统筹人才培养规模与布局结构,实施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结合。在保持传统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同时,扶持和拓展新兴专业,加大专业调整和改造力度,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学校专业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在上海民办高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十三五”期间,新增专业6个,停招专业4个,现有专业27个,与9个中职校联合举办中高贯通10个专业;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联合举办高本贯通1个专业。现有在校生6544人(截止到2020年10月13日)。

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参加大赛成果丰硕

学校结合专业建设,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按“打好基础,突出重点,争创一流”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针,建设和完善了一批共享性强、辐射面广,融“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现建有12个校内实训基地(中心),70个实训(验)室。学校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1010余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1.8万元,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实训与社会服务的各种需要。

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十三五”期间,教师及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项628人次,师生参加各项赛事获奖数居同类院校之首。进2019年荣获市级以上组织奖、团体奖等各类奖项60多项;市级以上各等级奖项216人次, 2019年组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八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其中学院获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八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区组织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计算机系“物联网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代表上海市参加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决赛分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八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17个竞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25人次,5个团体一等奖和1个团体二等奖等好成绩,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四大品牌”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操作与示教”项目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上海选拨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华为杯”网络技术大赛中,计算机信息系参赛学生几乎包揽头几项大奖,成绩斐然,其中1人获得特等奖、2人获得一等奖;第21届FHC国际烹饪烘焙艺术比赛中获得5银一铜;上海市第八届星光计划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我院教师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珠宝系谢建维同学参加“珠宝加工”赛项,顺利进入中国集训队。学校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团体银奖,“四大品牌”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团体银奖。

五、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双师比例逐年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克服民办高职院校师资流动性较大,流失率较高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为广大教师提供政策、制度、财力等方面支持,做到稳队伍、提薪酬、给政策,为教师进修、锻炼、生活、工作、晋升创造条件和保障。通过升级教学平台系统,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持续提高教学效果和利用信息化技术水平。“十三五”期间,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3本;17位教师荣获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一、二、三等奖;我校获批上海市教学研究项目及子课题76项,立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80项。2016年到2020年,教师数量由287人到301人(其中研究生提高了10%、双师素质教师提高到了57%)。

六、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诊改意识,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依托校本数据平台,围绕目标链和标准链进行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推进学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增强服务意识;规范工作程序,形成较为科学的制度体系,克服多校区办学的困难,教学秩序良好,运行有序。有效地实施了期初、期中、期末全过程以及各个教学环节全方位监控,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学生毕业就业率和签约率年平均均达到98%以上。2018、2019、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分别为100%和98%以上,位于全市高校前列。

六、存在不足

“十三五”时期,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国家、社会、行业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期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激烈竞争中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进入门槛较低,大量教师入职的学历层次与技术职称距要求有差距(尤其是实践教学岗位教师),学校师资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师资流动性较大,流失率较高,可以说师资队伍已成为制约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桎梏。

(二)基础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办学资源还需进一步优化整合,办学硬件从规模布点向内涵发展、全面布局向资源平衡及凸优扶优的投入转变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应用技术研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研平台对教学、专业、应用等推动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创新团队、科研评价、社会服务、协同创新等方面还需继续完善。

(四)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契合度仍待加强

从学校规模约束条件看,我校在招专业27个,总数适中。专业分布于8个大类,工程与文商相间,也比较富有弹性。但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上海产业发展来看,专业布局的覆盖度、契合度仍需提高。

第二部分 “十四五”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工商“四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适应服务上海打响“四大品牌”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各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根本,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点,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强化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思路

总体建设思路:以校企合作为“途”,以产教融合和工学结合为“魂”,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的”,系统突破,打造特色。

具体建设方针: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核心,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内涵建设为抓手,校企合作为途径,重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专业支撑要素建设,创建上海市一流高职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群。根据上海市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五个中心”“四大品牌”的宏伟目标,继续合理调整学院专业结构;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指导,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继续贯彻“职业生涯规划导向”人才培养理念,以学院“道德修养有境界、知识技能有特点、创新创业有实践、终身发展有潜力”的“四有人才”为培养目标,重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依托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建立“校企”战略合作联盟,提升专业产学研结合与社会服务水平。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

确保各种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二)坚持深化改革

始终将改革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促进各类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活学校各级各层办学活力,着力推动转型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一条主线,两个深化,三大任务”的建设战略,构建龙头专业品牌优势鲜明、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能力强的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群。一条主线,是指以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两个深化,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三大任务:一是建立适合上海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和适合上海经济转型的多元专业结构;二是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尤其是着力推进精品网络课程建设;三是建立创新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二)具体目标

1.以对接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战略为契机,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围绕上海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智能制造、新能源应用技术、互联网应用技术、文化服务产业方面的专业发展上有较大突破,通过调整或新增专业(专业方向),建成一批各具特点的新专业(专业方向)围绕新兴战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业与新兴战略产业相关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

2.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四有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理念为导向,培养学生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三圈三全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工学紧密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群的龙头专业中率先进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创新思维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素质教育

3.一流建设专业为龙头,科学打造工商特色专业群

本着优化专业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应用效率,促进专业品牌与特色专业形成的专业群建设思想,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对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着力打造需求旺盛、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个性化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PICH餐旅学院)、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唐信息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技术(机电工程系)、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工程系),珠宝与艺术设计(珠宝系和艺术系)、大数据与商务管理(商务管理系)、学前教育(教育学院)等专业群;重点发展学前教育、护理、空乘和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专业,建设复合建设专业群

4.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根据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开展紧密合作的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特色专业班和专业方向按照合作国家或地区的要求与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以信息技术为助力、校企共建为抓手、产教融合为目标,从技术水准、管理规范、高效运作三方面入手,高质量建设各专业群的综合专业实训基地。以生为本,深化平台课程和项目课程建设。校企双主体建设特色专业,通过冠名班的教改探索,为形成具有上海工商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品牌发展服务。

5.以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以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为方向,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目标,校级专业教学团队为基础的三级专业教学团队,全面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6.以教学诊断为驱动,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诊断为抓手、提高质量为目标,“三教”改革为突破,对照专业标准、职业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牢牢把握教学质量生命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主要任务

(一)思政先导工程

全面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文章,强化思想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二)质量提升工程

1.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对接最新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规范,不断深化“理想素养有境界,知识技能有特点,创新创业有实践,终身发展有潜力”的新型工商“四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行“1+X”证书制度,推进现代学徒制。

“十四五”末,完成10个重点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改革,开发“双创”校本教材,争取专业“双证书”或“1+X”证书获取率达到专业全覆盖,建成6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2.加强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建设

加强教学平台建设,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建立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积极参与各级精品在线开放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十四五”末,建成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以上,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0门以上,完成80门以上慕课、微课等课程资源建设任务。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积极推进“三教”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进一步加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的力度,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研,将大赛与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十四五”末,教师获省级以上奖项20项以上,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50项以上。

4.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路径

在不断提高中高贯通培养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高本贯通培养人才培养规模,深化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高本贯通培养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十四五”末,建设中高贯通试点专业12个以上,高本贯通培养试点专业3个。

5. 拓宽中外合作教育渠道和办学规模

在现有中英、中德、沪台等涉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开展与其它国家及台湾、香港等地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交流,实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境外合作交流,探索学生境外学习、实习与就业的多种途径,加强与境内国际大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形成学校国际化合作办学与交流多种途径。积极推进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发境外交换生项目,启动留学生教育计划,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至2025年,新增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使国际合作教育在校生规模达2000人左右。

(三)校企合作工程

1.探索实践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院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模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培养大批对接上海打响“四大品牌”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2.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积极探索系统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创新校企合作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严格实践环节教学管理。推进专业建设标准与产业需求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切实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专业建设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整体设计教学活动,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供给的精准度。

3.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对接地方产业,加强面向区域企业的技术服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研究。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大力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组成专兼结合的服务团队,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努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十四五”期间,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20个以上,技术服务经费持续递增。

(四)强师强校工程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学校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树立模范教学标兵,坚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激励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坚持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

2.做实“双师双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坚持面向市场、对接需求、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以深化“双师双证”为着力点、突破口,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系(院)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化运行机制。聘请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兼职任教,设置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教师双向流动。加强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十四五”期间,“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总数达到60%以上。

3.完善配套政策,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

分批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修与深造,完善教师评聘机制,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学名师工程,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做好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4.加强考核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鼓励、引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申报校级、市级、国家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项目的验收,提高研究质量,认真总结教学研究成果,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和师资队伍,深入行业、企业、社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项目为载体,把科研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嵌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以老带新、研教相长,积极开展横向联合,着力培养“工匠精神”,打造一支应用创新、精益求精的技术研发服务团队。

(五)品牌专业工程

1.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

聚焦服务上海市“四大品牌”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各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统筹人才培养规模与布局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新形势,形成与“智能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结合。

2026年新增和优化专业8个左右,招生专业控制在30个左右;建成10个以上校级重点专业,新增4个以上省级重点专业。

2.强化品牌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集群

围绕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上海市打响“四大品牌”总目标,对接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做强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优势专业,重点发展学前教育、护理、空中乘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类专业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新兴专业,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跨学科复合型专业建设。“十四五”期间,专业总数控制在 35 个以内,形成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唐信息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技术(机电工程系)、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工程系)、珠宝与艺术设计(珠宝系和艺术系)、现代服务(餐旅学院及航空服务、护理专业)、大数据与商务管理(商务管理系)、学前教育(教育学院)等 7 个左右相关度高、共享性强、特色突出、深度融入地方产业的具有工商鲜明特色的专业群

3.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按照岗位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培养要求,以项目形式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由校企共建的国家级、市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质核心课程、人文素养提升课程等组成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重点建设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适时动态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平台与在线课程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材编写、选用与评价机制,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加强过程性评价,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教学质量保障工程

加强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目标链、标准链的打造,进一步完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特征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信息化赋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规范,加强智能校园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多种手段切实保障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强教学督导队伍的建设。积极落实校系(院/部)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监控,促进教学相长,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强化质量意识,进一步明确校、院党政一把手是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责任意识,从政策上引导教职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工作中去。

(二)条件保障

学校要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条件,加强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建设,为合理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创造条件;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及时补充或更新实验教学设备,提高实验开出率;加强教学用房、实验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制度保障

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学规律,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从内涵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入手,及时制定和修订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以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核发:0 点击数:0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